
在準備考研究所之前,我曾經尋找過一些文章
希望能找到一個方法, 讓我可以用最少的時間讀最多的書
其中一篇蠻有名的是「一位清大博士的認知學習」
當時因為有強烈的渴望想要考上研究所
所以很認真的把這篇文章印出來,花一個多小時把它看完
跟這本書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感覺是跟這篇「一位清大博士的認知學習」很類似
甚至可以說這篇文章是「學習地圖」部分內容的濃縮
我會建議在閱讀「學習地圖」之前可以先去看看這篇文章當作暖身
在唸書的時候,曾想過:
「為什麼有些國中、高中讀的東西,雖然後來都沒再使用,卻都還能記得?」
像是國文課本中的某些詩詞、英文單字、物理公式、化學元素等等
然後會希望現在唸的東西也能像這些一樣牢牢的記得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這類問題都能獲得比較合理的解釋
在「學習地圖」的第一章裡,首先說明「Learn how to learn」的重要性
因為資訊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自動化將會取代人力
一間公司的產量會變大,但人力需求反而會變少
剛好可以跟「組織階層的扁平化現象」相呼應
這意味著未來一個人的價值在於有多少的知識
所以從過去大量人力需求的「工業時代」到現在過渡時期的「資訊時代」
未來我們將會面對「知識時代」的來臨
能學的比別人更快更多、就能擁有較多的知識&能力
相對的競爭力也會比別人更高
接下來的章節,便是逐步的引導你如何進行「快速的學習」
第二章從人類大腦的構造開始說起,了解人腦如何運作,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對學習更有幫助
第三章解釋有哪些方法可以創造出長久的記憶
四到九章則說明M.A.S.T.E.R.六大快速學習的步驟
十三和十四章則分別描述分析性和創意性思考的原理
之後再從學習的方法衍生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學習型組織等等議題
後面的章節主要是針對不同的角色而寫的
個人覺得主要的重點還是在於描述如何快速學習的那幾個章節裡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可以馬上把裡面所提到的方法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學習情況裡
實用性算是相當的高
所以我也會再多花幾個篇幅把這本書的內容以自己融會貫通後的方式
針對上面提到的章節再重新解釋一次
就當作自己對這本書閱讀後的一個「筆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