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這本書, 只能說相見恨晚
我喜歡挑戰傳統的想法
本書的確打破了既往的觀念
但也不代表書中的字字句句都應該奉為圭臬
不過還是有幾個可以多加思考的觀點
1.資產與負債
重新定義了:
資產是幫你把錢放到口袋的, 負債是會從你口袋把錢拿走的
買了房子
每個月都要繳貸款的話是負債
每個月有租金可以收是資產
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的買資產進來
因為資產可以讓錢為你工作
而不會讓你為錢工作
2.工作不等於賺錢
幾百年來每個家長們灌輸給小孩子的人生公式是這樣:
讀書 => 好的學歷 => 好的工作 => 穩定的經濟來源 => 富足的人生
我相信大多數還在唸書的學生都在想:"我要考上好學校"
而即將畢業的人可能在想:"我要找一份好工作"
至於有穩定收入的人可能在想:"我要如何才能讓我的收入更多"
其實, 如果你並不想要"事業的成就感", 只是希望"富足的人生"的話
可以不必這麼大費周章
大多數的我們, 小時候並不會想到要"富足的人生"
因為想要什麼都是跟爸爸媽媽要, 我們並不懂得如何支配自己的所得
到了大學, 慢慢有些都東西得自己想辦法掙得的時候, 才會明白錢的可貴
如果我們從小就明白這些, 並且了解金錢的運作
也許就不會盲目的唸書和考試, 然後找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這本書重新定義"富足人生"的公式如下:
培養金錢觀念 => 學習基礎知識 => 投資 => 富足的人生
3.態度
一般人對於投資的心態是風險規避
而投資者該有的心態是做好風險控制
相信不少理財相關的書籍都提過這點了
沒有穩賺不賠的生意, 失敗往往會伴隨成功的到來
另一個重要的態度是
把"我付不起"的想法換成"要怎樣我才付得起"
這也是消極與積極想法的問題
只是有不少積極樂觀的人, 對於金錢卻是抱著悲觀的態度
4.不拿儲蓄來支付帳單
因為人只能生於憂患
在這樣的情況下, 才能逼的你非得去開源或者節流
與其等到沒錢才開始擔心, 不如先建立起良好的習慣
5.不斷學習
我想這是很多本書都講過的
投資自己才是最大的投資
另外, 這本書提到很多房地產
我想是因為作者較專精於房地產事業的關係
房地產並非唯一的投資管道
只是選擇投資理財自己來的話
功課可就要做足了